牧牛圖
大足寶頂山大佛灣第30號牧牛圖,在長達(dá)近30米的巖面上,雕刻出一組禪宗調(diào)伏心性的藝術(shù)杰作。
首先,雕刻一頭牛受到驚嚇,正在向山上疾奔,一位小牧童用盡他全身的力量,想把牛往回拉,一條繃直的繩出現(xiàn)在人、牛之間,旁邊題刻稱道“突出欄中不奈何,若無繩綣總由他”;緊接著,牧童一手用力牽繩,一手舉鞭欲揮,牛頭向左略微回首;第三組圖中,牧童仍牽繩,牛已回過身來;下一組圖,牧童手中牽牛的繩索已經(jīng)松軟,似乎可有可無,不過旁邊的題刻稱道“取放未能忘鼻索”。第五、六組刻于一道,雕刻兩位都在放牧的牧童把肩寒喧的場面,一般稱為“并肩耳語”,靠在牧童身邊的一只牛,似乎正在傾聽他們的交談;接下來的一組牛已無鼻繩,似乎自由自在,牧童手中提著空繩凝視遠(yuǎn)方,但是,題刻稱到“澗下巖前無定止,朝昏不免要人尋”,可見牛還是需要牧童。第八、九組圖也刻于一道,一位長須飄逸的老牧人,正沉浸在自己的蕭聲之中,那位年青的牧童,一幅似乎正在沉醉于笛聲的模樣,牛鼻仍無繩,仰首暢飲山泉。第十組圖中,牛俯臥一側(cè),而牧童則悍然大睡,一只樹上調(diào)皮的猴子,正伸臂探牧童的衣袖,而牧童一點(diǎn)也沒警覺。所以,旁邊的詩說:“高臥煙霞繩放收,牧童閑坐況無憂”,這表明牧人進(jìn)入一種“物我兩忘”的境界。
最后,雕刻祖師說法》和明月圖,前者雕刻卷發(fā)人(趙智鳳)的結(jié)跏趺坐像。后者刻一方桌,其上仰蓮?fù)幸环奖?,碑中刻一輪圓月,碑刻中有一偈頌,為“了了了無無所了,心心心更有何心。了心心了無依止,圓炤無私耀古今。人牛不見杳無蹤,明月光寒萬象空。若問其中端的意,野花芳草自叢叢”。
實(shí)際上,這幅簡樸而寓意深長的雕刻,借用牧人訓(xùn)牛經(jīng)過,以牛喻心,以牧人比修行者,來表現(xiàn)佛門弟子“調(diào)伏心意”的禪觀修證過程。